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旅游美食 > 正文
    购物车
    0

    河池市12个“非遗”项目入选第一批自治区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信息发布者:木字李
    2017-08-21 18:07:14    来源:河池日报   转载

    近日,自治区文化厅公布了第一批自治区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项目,我市《瑶族服饰》《毛南族花竹帽编织工艺》等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壮族铜鼓铸造技艺》等10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列入其中。


    那么,我市入选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项目的都有哪些呢?

    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介绍吧……


    毛南族花竹帽编织工艺

    花竹帽(毛南族语又名为:顶卡花),据民间历代口传“顶卡花定情”故事推测,系当时民间毛南族男女青年的定情信物,编织手工精美别致。其造型、结构、图文色彩,讲究方圆相伴,奇正相合,阴阳相生的“和谐”哲理。

    2011年5月,毛南族花竹帽编织工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壮族服饰制作技艺



    壮族服饰分盛装和普通装。男盛装花边较多,普通装花边少而简单。女盛装,上衣前幅两层各有6层花边,两肩绣花鸟,裤脚绣有5条不同图案的花边。普通女装,上衣只有7层花边,裤脚第一层简单方块花边,第二层绣花鸟图案,也有一层大花,一层小花,花边都绣有花鸟或鸳鸯、麒麟,象征姻缘美满,家庭幸福。


    瑶族服饰


    瑶族服饰,材料多取决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下,以大山植物作原料并纯手工自制而成,包含有轧棉、染布、刺绣等;颜色以黑色做底,以白、蓝、橘黄色点缀镶嵌而成,更突出服饰的神秘、古朴感觉。图案以“米”字形的羽毛放射状为主,多用于披肩、腰脚带、衣服背面等部位。

    2006年5月,瑶族服饰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苗族服饰制作技艺



             苗族服饰制作秉承古老的手工技法,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粘膏树汁、牛油作染料,将土布染色后饰以绚丽多彩的刺绣和造型各异的银饰,显示了苗族人民精湛的服饰技艺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

    2010年5月,苗族服饰制作技艺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瑶族刺绣


    瑶族刺绣是瑶族人民服装或其他用品上织绣而成的装饰品,在色彩运用上亦极富民族特色,使用鲜明而强烈的原色,多彩斑斓,古朴厚重,应用也较普遍,常用于床毯、被面、腰带、头巾、背带芯、绑腿等方面。由于刺绣全用手工,可随时随地操作,且花纹不受经纬线的限制,可得心应手绣制各种形象。



    仫佬族刺绣


    仫佬族刺绣技艺主要分布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四把镇一带,历史悠久,仫佬族刺绣背带是刺绣技艺最具代表性的载体。仫佬族刺绣背带的背带心常绣日月、珍禽瑞兽、奇花异草等吉祥避邪图案,外围依次配以蓝、红、绿土布构成背带的主体,再缝接长约4米的二条蓝靛布带,即成整套刺绣背带。

    2010年5月,仫佬族刺绣技艺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仫佬族土布染制技艺



    仫佬族土布染制技艺始于唐朝,兴于明清,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仫佬人自种棉花和蓝靛,自织、自染土布,衣着达到自给自足。

    染制土布所用的棉花、蓝靛、米汤、薯莨、金刚勒、牛皮胶糊面、中草药等都是自种的纯天然的植物产品,不受污染,是原生态的产品。


    壮族铜鼓铸造技艺



    铜鼓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文物,铜鼓在古代是祭祀的重器、打击乐器,是占有者权力和财福的象征。

    铜鼓面上有各种生动雕塑形象,全身布满奇特花纹。它有着反映铸鼓民族经济状况、军事演习、冶金技术、宗教信仰、民族风情、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2010年5月,壮族铜鼓铸造技艺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仫佬族煤砂罐制作技艺


    煤砂罐是仫佬族特有的生产生活用具,主要是用于煮食食物及储藏粮食。煤砂罐的种类有用于沤猪潲、烧热水的高罐,煮饭的瓮口罐、篱耳罐,炒菜用的横柄扁罐、双耳扁罐,烧茶用的大、中、小牛头罐,蒸糯米饭用的饭甑罐,装酒用的壶罐,酿酒用的酒甑罐等等,品种多达二十多种。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仫佬山乡家家户户都有几个至十几二十个煤砂罐。

    仫佬族煤砂罐制作技艺已公布为广西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鼎罐铸造技艺


    鼎罐就是饭锅,有铁锅和铝锅两种。鼎罐铸造的工艺虽然简单,流程步骤少,但技术要求极精细的民间手工技艺。铸造鼎罐的材料是生铁或铝锭,整个过程全部用手工完成。生产出来的鼎罐厚薄均匀,表面光滑,经久耐用。


    毛南族木雕

    毛南族木面具雕刻反映了毛南族先民古老的神灵崇拜和傩祭文化,承载着毛南族许多重大历史信息和原始记忆。在毛南族木面具雕刻的文化内涵中,还承载着毛南族人民对大自然的认识,对生命的理解,对人性的尊重,提高了群众审美水平,培养了审美情趣,愉悦了人民生活,具有较高审美价值。集中地反映了毛南族地区民间文化丰富多彩的生存发展状况。

    毛南族木雕技艺已公布为广西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毛南族石刻

    毛南族石刻以精湛娴熟的技艺,凝聚了毛南族人民的聪慧才智。近年来,为了集中展示新时期毛南族石刻艺,环江兴建了河堤护栏、民族文化广场,荟萃了大量的毛南族石刻精品,石刻图案中展现出山之阳刚、水之灵秀、云之飘逸。

    2012年5月,毛南族石刻技艺已公布为广西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一批自治区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项目共66项。目前,我市有国家级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项、自治区级16项,涵盖人民大众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如服饰、刺绣、石刻、木雕、铜鼓铸造工艺、酿酒技艺等,遍布各民族、各县(区)。


    此次1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列入自治区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项目,将有力推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类项目的传承和发展,促进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